聚焦街道养老服务联合体创新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国情市情教育系列圆桌论坛举办
(资料图)
4月6日下午,由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老龄协会主办,北京市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承办的“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国情市情教育系列圆桌论坛之老龄社会治理——街道养老服务联合体探索与创新”活动在东城区朝阳门街道举行,活动以线下线上相结合模式进行。
在本次活动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战略和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黄石松会长,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处处长丁卫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智慧养老研究所左美云所长,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伍小兰研究员,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崔凯副总经理等五位专家分别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主题发言,并就相关问题同现场及线上观众进行互动交流。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北京市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孙鹃娟教授主持,朝阳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唐兵兵致辞。东城区卫健委、民政局等相关领导和朝阳门街道养老服务商、辖区老年人代表等20余人现场参会,市老龄委成员单位、各区老龄委及其他有关单位、市民朋友现场观看并参与互动。
黄石松会长在圆桌论坛上表示,当前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痛点与难点主要表现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黄石松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坚持立足国情市情,全面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科学界定基层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责,推进基层治理改革,建立起街乡和国土规划、建设、市政、交通、卫健、民政等职能部门的协作机制,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完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相关制度,科学布局和合理确定社区养老设施的建设标准和服务功能,注重地区差异和资源统筹,推动社区养老设施和文化活动、卫生服务等公共设施共建共用、错时错峰运营,真正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街乡、社区基层治理的现代化。
丁卫华在发言时介绍,当前,北京居民期望寿命达82.47岁,比2012年提高1.12岁。十年来,北京市不断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推进健康老龄化,已经初步构建起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等在内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框架;搭建起了“1﹢17﹢N”的老年健康服务网络,“1﹢17”即市区两级均建立了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服务指导中心,“N”即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机构,建设安宁疗护中心、老年护理中心、康复中心等多种老年人健康服务机构,围绕老年人健康需求,提供多层次、多样化老年健康服务。丁卫华还表示,健康是保障老年人独立自主和参与社会的基础,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最主动、最经济有效、最可持续的举措。下一步,北京市将促进老年人健康融入所有社会政策,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延长健康预期寿命,促进健康老龄化。
左美云在发言时表示,老龄化社会和数智化社会的叠加是全球趋势,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实现数字包容和代际和谐,是人类社会文明在新时代的应有表现。左美云建议,依托智慧养老技术赋能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与治理,依托智慧技术与老年友好型社会互相融合,从功能和操作的适老化方面入手,消除数字鸿沟,助力老年人社会参与、共享社会发展的红利。
伍小兰研究员在指出,养老服务联合体要形成科学的治理理念和需求认知,发展适合的治理能力和方式,有效回应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提升养老服务实践的成效。
此外,崔凯副总经理、李红霞理事长、卞学忠副会长等嘉宾分别就观众提出的“个人和家庭如何选择适合的养老服务”“社区助老队如何建设和发挥作用”“养老服务商如何管理和协作”等相关问题进行交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李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