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店比守寡还难,后疫情时代,老百姓钱都花哪儿了?
本文作者 | 南瓜先生&蓝橙
责任编辑 | 淡淡翠
策划 | 蓝橙
【资料图】
“我真是干够了,我干得够够的了!天天从早上7点多守到晚上9点多,10点多,我干够了!”
一段男女吵架的视频在网络疯传。
视频中的男女,是一家烟酒店的店主。
当晚9点多,店里已无顾客,男子提议下班回家,妻子却说时间还早想再守一会,男子一下子崩溃了。
他从茶几后面冲出来,在歇斯底里地喊叫声中,绝望地瘫坐地上。
这一幕,瞬间戳中无数人的心。
“守店比守寡还难,没生意真的好难受,我理解他!”
“太难了,都被生活逼疯了!”
男子的“失态”,和网友们的评论,道出了当下不少人的艰难处境:
为什么疫情放开后,预想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出现,大家反而依旧很难?
2023年1月,“居民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下单月历史新高”的新闻引发热议。
中国人又热衷于存钱了?对,中国人面对危机的第一反应,就是存钱。
要知道,在2018年的时候,专家就曾因“中国人为啥不爱存钱了”发出忧虑之声。
因为当时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8年,居民存款增速从18%下滑到了7%左右。
而到了今天,居民存款的大幅增加,专家们又焦虑了。
当然了,花与不花钱,专家都忧虑,不足为奇,只是短短4年间,老百姓对于钱财处理方式的冰火两重天,确实有点让人唏嘘。
而这,正是后疫情时代消费的冰山一角。
疫情三年形成的消费惯性,恐怕比想象的还要大。
说实在的,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消费了。
曾经手里有10万块就敢去看房,现在兜里掐着20万,连件衣服也不想买。
一提到不想消费,许多人瞬间表示共鸣:
“我现在连外卖都不点了,我开始学着做饭,因为在家吃饭一个月算下来,能省下不少钱。”
“以前周末带娃出去玩儿的时候,基本不看票价,直接就买。但是现在会先看票价,如果太贵就会考虑考虑。”
还有不少人吐槽:“现在生活用品水果蔬菜都在悄然涨价。去市场买丑橘,随便挑一点就花了40多块,水果都快吃不起了。”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商场。疫情前商场一搞活动做促销就人山人海的盛况,似乎已经一去不返。
要知道,这三年来,各地原本就倒闭了多家大商场。以广州为例,先后有东百花地湾、广州王府井百货、摩登百货海购店、天河城百货北京路店等知名商场歇业。
而辽宁鞍山一家名叫“金元宝”的商城,甚至还没有开张就差点破产。
与此同时,很多实体门店接二连三的关张。以前一房难租的地段,如今很多门上都贴上了“旺铺转租”,让人心有戚戚。
然而放开后,那些“挺过来”的商场和实体店,却也没有如愿迎来大转机,亏了三年的钱,恐怕很难一下子就赚回来。
毕竟,这几年由于外出的限制,很多人已经习惯在网上购物。而且就连在线购买也越来越务实。
根据某购物平台的调查,六成年轻人消费时,更倾向于只买生活必需品;剩下的四成年轻人选择买少、买精。
有人统计了疫情期销量最爆的100件商品,排名第一竟是理发器,其次是打蛋器。还有一份女性在疫情期间买什么的问卷,答案令人大跌眼镜:
女性买得最多的不是美容护肤品,而是家庭护理、清洁用品、中西药品和猪牛羊肉。
而在购买新产品时,年轻人首先会关注有补贴或折扣的产品。以往备受推崇的明星同款、上市新品已经很难让年轻人再提起兴趣。
除了购物,被寄予厚望的旅游业,也没能按照预想,回到疫情前的巅峰水平。
年初,第一轮感染阳康后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入海南,与三亚18万一晚的天价酒店一起登上了热搜。
这一热闹火爆的现象,让很多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疫情放开后,必然出现报复性消费,旅游业回暖是必然趋势。
然而元旦小长假之后,有机构公布的相关数据却啪啪打脸:
2023年元旦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5.17亿元,同比增长4.0%。
这和人们预想中的报复性消费完全不同。
就连往年能突破百亿大关的江苏、湖南、川渝等地,出游人次及旅游收入都有所下滑。
终于盼到解封了,为啥又不出去玩了?
一位家有两个娃的网友说了句大实话:
“疫情之前,两口子一个月工资就可以支撑的住一场七天跨省游,现在降薪了,发工资时间还总是不确定,旅行一趟,孩子的课外班就该续不上费了。”
过去的四个月,大多数人想法极其相似,目前也只有看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能否再次带动旅游消费了。
不仅是旅游市场,楼市和车市也不甚乐观。
《证券市场周刊》 曾发文公布一组数据:2022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23.3%,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8%。
以前,“丈母娘经济”间接带动了房地产的发展,男方要娶女方必须满足丈母娘的买房要求才能结婚。
但现在,很多青年男女选择不恋爱不结婚,越来越多的“婆婆们”们对于儿子不结婚也持开放甚至鼓励态度。
表弟30岁了,早早宣告他是不婚主义。
而大姨也从来不催促儿子找对象。她说:“现在结婚成本太高,顺其自然就行。他有能力结就结,反正我是拿不出几百万去给他买房。”
还有人说:“掏空一辈子积蓄还不落好,辛苦培养的儿子拼命赚钱养活老婆孩子,婆婆还要出钱出力,供完儿子供孙子。现在也没有养儿防老了,不结婚也挺好。”
思想观念的转变,固然降低了购房欲望,除此之外,还有投资者的退潮。
除了炒房客,疫情前,很多家庭也都具备自住一套房,投资一套房的能力,手头现金一多,就琢磨着多买套房。
疫情后,把固定资产换成现金却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毕竟,买房都讲究买涨不买跌,谁也不知道房价将来会怎样,现金在手才最踏实。
车市也没比楼市好多少。
现在4s店的销售那是相当卑微,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
过去上市一台新车,客户抢着下单,有的甚至还得加钱抢购。
现在上市几个月的车,一个接一个电话打过去,换来的都是“考虑考虑”。
2022年年底,各汽车品牌开始之间价格战就已经打响。
首先是2022年10月,特斯拉率先宣布对所有国产车型进行降价,降幅从1.4万到3.7万元不等。
有车主立马哭诉:买了特斯拉,不到一个月亏了3.5万。
随后的11月,比亚迪也将旗下王朝、海洋、腾势等车型下调2000-6000元。之后,广汽爱安也宣布于2023年初上调旗下车型3000-8000元。
然而,价格的下跌并没有挽回市场的颓势。
就在上个月,东风雪铁龙直接掀翻了桌子,c6售价差不多腰斩。
简直是没有最跌,只有更跌,这一操作直接让网友沸腾了,可是,沸腾归沸腾,掏钱归掏钱,该捂紧的钱包,绝对不会放。
有网友在网上分享了疫情前后买车的经历。
几年前,他去当地的4S店买车。销售人员对他说:“你办个按揭吧,每个月只需要花6800,5年之后车子就是你的了。”
他当时二话不说就买了。
疫情后,他的车子发生意外,破损严重。
于是,他再次来到4S店买车,而当销售人员仍然用当年按揭的方式向他推销时,这位网友立马拒绝了。
他说:“现在我不敢随便贷款买东西了,你不用介绍怎么贷款,我只想知道实实在在的优惠。这车便宜多少能卖?
如果在预算内我就全款买,超过预算就算了。”
不仅是买车,现在连开车的人都少了很多。很多人表示后悔买了车,觉得花在汽车保养、维修、停车等方面的支出,远远大于乘坐公共交通的费用。
总而言之,疫情似乎让一切变得不可控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必要性和实用性,不敢再超前消费,不敢再当“月光族”。
为了避免“提前消费一时爽,还款时万箭穿心”的窘境,人们宁愿收紧钱包,也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明明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人们为什么还活的如此紧张?
实则是市场还远未回到让每个人都充满信心的时候。
收入锐减是主要原因。裁员、降薪,随便哪个拎出来,放在普通人头上,都是一座让人无法喘息的大山。
收入降低,开支却不变,房贷、车贷、教育、医疗,该花的一分也不会少,可支配的收入自然就少了。
其次,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每年上千万毕业生,已大大超出了就业市场的需求,2023年,双一流高校的就业率仅15%,就业之严峻可见一斑。
在家啃老躺平的人越来越多,没有工作,自然就只能降低消费或节制消费。
于是,能不买就不买,能不花钱就不花,渐渐成为很多人信奉的至理名言。只买必须品,消费降几个档次成为常态。
有人忍不住忧心:到底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恢复以前的生活状态?
一百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似乎能告诉我们答案。
1918年3月4日,美国堪萨斯州一个新兵训练营里,一位士兵突感不适。
伴随着发热、嗓子疼和头痛的症状,医生诊断他患上了“感冒”,并给他开具了阿司匹林。
没想到,“感冒”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
仅仅一天时间,军营里就有100多名士兵出现了相似症状。
很快,“感冒”士兵就超过500名。因为信息的滞后和医疗药品的缺乏,不久,就有38名士兵离世。
当时正值一战,病毒随着多个国家的参战互相交叉感染,又不断传播,很快波及到全世界。
从1918年至1920年,短短18个月时间,西班牙大流感造成了至少2500万人死亡,约10亿人感染,感染人数占当时世界人口的59%!
因为流感死亡的人数甚至超过一战战场上伤亡的人数,一战也因为疫情不得不提前结束。
这次疫情,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就是人口的锐减,带来经济和消费的大幅度衰退。
其次,这次的大流感中,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是青壮年,因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而死亡的人数,远超其它年龄阶段人群。
主力劳动的短缺,也造成了生产力的大幅下降。
美国劳动力匮乏和战后订单锐减,导致很多工厂面临亏损甚至破产,英国也同样出现经济动荡和物价暴涨、外贸萎缩。
这次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并不短。比如美国直到1923年才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和美国一样,英国也花费了大约3-5年左右的时间,才逐渐恢复到常态。
而放眼世界,各国差不多经过10年的恢复,才相继进入良性运行和市场经济稳定的阶段。
显然,这10年对于当下的人而言,都是一场难捱的时光,但熬过去以后,经济的起色却比想象中更要好的多。
疫情过后,美国开始逐步发展汽车、建筑和钢铁工业,同时带动了炼油、轮胎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兴起。
而英国则通过政府出台了放宽货币政策、减轻税收负担和增加公共投资等一系列措施。同时扶持化学、有色金属等新兴工业行业。
疫情之下男性青年劳动力的缺失,还为女性就业提供了契机。
1920年,美国女性就业比例达到23%左右,1930年,这一数据上升至24%。
欧洲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了工作岗位,她们不仅创造了社会价值,提升了自身地位,也为经济复苏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西班牙流感也促进了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的发展。很多国家在20世纪20年代创建或改建了卫生部门,而因为大量的寡妇、孤儿及残障人士,国家福利机构也因此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美国消费文化也在此时崛起。人们工作时间减少,收入大幅增长,对未来充满信心,有了充裕的闲暇时间,去进行娱乐活动和消遣。
以史明鉴,通过这段过往,我们也许可以乐观的想象,每一次世界性大危机过后,面临的或许都将是一场新的变革。
那等待我们普通人的,又会是什么呢?
知乎上曾有人问:“后疫情时代,普通人要怎么做?”
有个高赞回答是:
“有人选择躺平,有人奋力前行,有人怨天忧人,有人策略转型,事已至此,我们能做的只有接纳,然后改变。”
疫情3年,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有的人痛失所爱,终日萎靡不振。有的人徘徊四顾,却总踯躅不前。
可生活总得要继续。
疫情也才过去几个月,这几个月,每个人都在迷惘中前行,也在期盼中重建信心。
恢复经济需要时间,相信这一天离我们不会太远。
当然,暂且守好钱包,降低负债,依然是现阶段每个家庭的最优解。
而当下,恐怕我们能做的,也只有两件事:
报以信心,以及,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