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都小记者对话评剧名家徐金仙 信息
(相关资料图)
河北新闻网讯(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吕海波)字正腔圆演绎余音绕梁,抑扬顿挫念出梨园传奇。5月2日上午10点,6位燕都小记者走进石家庄大剧院徐金仙名家工作室,与评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徐金仙老师零距离互动交流,了解评剧的历史与发展,体验戏曲身段和念白。第一次近距离观看评剧表演,小记者们不时鼓掌喝彩,为评剧的魅力所折服。
“我有幸得到新凤霞老师的指点”
“我姥姥特别喜欢看评剧,我也喜欢看,特别期待这次采访。”“我妈妈说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我想通过这次活动亲身感受一下戏曲的魅力。”……活动开始前,小记者们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早早地抵达石家庄大剧院,等待活动开始。上午10点整,小记者们排好队走进徐金仙名家工作室,迎接他们的是徐金仙老师和她的得意门生。徐老师首先让自己的学员表演了评剧经典剧目《花为媒》选段,学员的表演赢得了小记者们的阵阵喝彩。
“评剧是我国汉族戏曲剧种,曾经被封为全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华北各省市及东北三省流传最广。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又称‘唐山落子’。”在学员表演完后,徐金仙老师给小记者们介绍了评剧的起源与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众多流派。1950年以后,《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好的老师让人受益终身,我曾有幸得到了评剧大师、新派创始人新凤霞老师的指点和教诲,她说的每一句话,我至今都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接下来的采访互动环节,小记者们踊跃提问,都不想错过这个与评剧名家交流的机会。“徐阿姨,您第一次登台的时候紧张不紧张?”“徐阿姨,您是几岁开始学评剧的?”……小记者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徐金仙老师都一一耐心做了解答。通过采访,小记者们了解到,徐金仙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1995年拜评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先生为师,深得亲传,长于刻画人物,其代表作品有《花为媒》《杨三姐告状》《刘巧儿》等。
“徐阿姨,您从艺至今,创造了这么多角色,怎样才能全身心地融入戏曲中的角色,怎么样诠释好每个不同的角色?”小记者刘鲲鹏的提问很有深度。“主要就是勤奋刻苦,平时要多练习,多揣摩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你天天想着角色,天天练,自然就能和角色融为一体了。另外,塑造不同的角色,我的诀窍就是观察生活。我塑造的角色年龄跨度很大,有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也有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她们的人物形象、表情、台步等都不一样,这就需要多用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艺术养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徐老师的回答让小记者们频频点头。
争做小小戏曲传承人
采访完毕后,徐老师又兴致勃勃地教小记者们学习起评剧中不同人物的动作。女孩子学习了花旦的兰花指,男孩子学习了武生的站姿,小记者们一板一眼的架势赢得阵阵掌声。活动最后,徐老师和小记者们亲切地合影留念,寄语小记者们努力学习,争取成为戏曲艺术的传承者和推广员。
活动结束后,小记者们踊跃进行了分享。小记者殷安菲琳说,“通过这次活动,我对评剧有了更深的了解。评剧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后我要邀请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观看评剧,争做小小戏曲传承人。”小记者程浩天分享道,“我以前不了解戏曲和歌曲有什么区别,今天的活动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收获了很多以前不懂的知识,比如评剧的历史和发展等。今后我要多关注我们的传统戏曲文化,并将它们发扬光大。”